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| 下载专区|

校企协同育新机 产教融合谱新篇 —— 云牛康与普洱学院再续 “三下乡” 合作佳话

发布日期:2025-07-17

  七月的滇南肉牛养殖基地,青贮饲料的清香与青春的活力在阳光下交融。普洱学院理工学院 “人牛共兴,智犇未来” 实践团队再度走进云牛康农牧科技(普洱)有限公司,开启为期 7 天的 “三下乡” 实践活动。这是继去年合作探索 “区块链赋能肉牛身份识别” 后,双方深化产教融合的又一次生动实践。从技术攻坚到人才共育,从短期帮扶到长效合作,普洱学院与云牛康正以 “三下乡” 为纽带,共同书写 “科技赋能乡村振兴、校企协同培养人才” 的新篇章。

Image_1752335317885(1)


再续前缘:从 “技术试水” 到 “深度耦合”


Image_1752335897973(1)

  今年的合作更显 “深度”:普洱学院学子入驻企业,针对山区肉牛养殖的 “通风难、粪污处理成本高” 等痛点,调研了牛场的大小,周边牛舍的基本情况,结合老挝籍留学生带来的东南亚养殖经验,创新提出提出了 3 项改良方案,填补了企业在跨境养殖技术对比研究上的空白。“这些建议不仅适用于我们,对辐射东南亚市场也很有参考价值。” 李杰在总结中说到。

Image_1752335403448(1)


实践育人:从 “课堂理论” 到 “田间答卷”

“养牛不仅是力气活,更是技术活 —— 这是我在云牛康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。” 普洱学院 23 级物理学专业学生汤惠雯在实践日记中写道。在企业的安排下,队员们深入养殖一线,参与牛舍环境数据采集、智能化饲喂设备调试、短视频宣传策划等工作,将课堂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

  为让学子们 “沉浸式” 成长,企业特意设计了 “任务驱动式” 实践:将 8 名队员分成技术攻关组、宣传推广组、农户对接组,每组都配备企业导师与学院老师双指导。技术组跟着畜牧师学习疫病防控,宣传组协助企业运营短视频账号,农户对接组则走进合作养殖户家中,收集生产难题。老挝籍留学生杨译柯发挥语言优势,将被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肉牛养殖技术整理为老挝语版带回去,“既能帮家乡借鉴中国经验,又能把企业的模式介绍给老挝养殖户,这种双向价值让我很有成就感。”

Image_1752335758782(1)

这种 “理论 + 实践 + 市场” 的培养模式,让学子们对产业的认知更立体。“以前觉得‘产教融合’是抽象概念,现在看到我们拍的养殖短视频能帮农户多卖牛,深深明白了这四个字的分量。” 队员吉凯云说。


规划长远:从 “短期实践” 到 “战略协同”

   实践虽已落幕,但合作的种子正在生根。活动期间,云牛康与普洱学院进一步明确了未来长期合作的三大方向,共同推进滇南肉牛养殖研究,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,开发 “跨境养殖技术培训课程”,培养服务东南亚市场的复合型人才。

  “企业的发展需要持续的智力支持,高校的人才培养需要真实的产业场景,这是我们合作的初心,也是共同的目标。” ,云牛康将以 “三下乡” 为起点,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,让 “校企协同” 成为乡村振兴人才输送的重要渠道。

Image_1752335243993(1)

从去年的 “技术试水” 到今年的 “深度耦合”,云牛康与普洱学院的合作正从 “短期项目” 向 “长效机制” 跨越。正如普洱学院理工学院党总支书记唐秀忠所说:“当企业的生产车间变成育人课堂,当高校的实验室对接产业需求,产教融合就不再是口号,而是滋养乡村振兴人才的沃土。” 未来,双方将继续以 “科技赋能” 为笔,以 “人才共育” 为墨,在边疆产业振兴的画卷上书写更多校企合作的精彩篇章。


上一条:科技赋能振兴路,青春筑梦守边疆—— 普洱学院 “人牛共兴,智犇未来” 团队以科技为笔,绘就边疆乡村振兴新画卷 下一条:理工学院举行“礼献‘七一’颂党恩,坚守初心育新人”主题党日活动